×
世界中医药

符德玉教授综合疗法治疗心悸经验

心悸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症状多见心慌难过,悸动不安,自觉心脏重搏不能自主,同时可伴有善惊易恐、忧思焦虑、急躁易怒、倦怠乏力。治疗时应注重补气法与理气法,遣方用药时需分清补益与祛邪的主次权重,为防止病情反复推荐综合的治疗方法。符德玉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上海中医药领军人才,从事中医防治心血管疾病三十余年,现将其辨证论治和防治心悸的思路和经验总结如下。

1 对病因病机认识

心悸的病机虚实相兼,虚证更为多见,更为关键。《黄帝内经》:“心者君主之官,神明藏焉,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心悸虚者多与气血不足,甚至大气下陷导致心失所养密切相关。或有因虚致实,气血不能如期而至营养心神。因此,临床遣方用药时宜分清虚实主次权重再决定治疗策略,不可徒加攻邪或滋腻之法。

心悸病位在心,与脾、肝、肾密切相关。脾胃虚弱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引发心悸。肾阴亏损,阴虚火旺,上扰心神,形成心悸。更年期女性以及生活工作压力较大人群,可见肝郁气结,肝失疏泄,郁结化火,上扰心神之证。

辨兼证。血瘀可见胸闷不舒,胸痛时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痰饮有痰热互结,寒饮互结之辨,症可见面部油腻,胸闷烦扰,口中黏腻,渴不饮水,呕吐痰涎,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肝风夹湿热痰气上扰,可见头昏头胀,厌食腹胀,口苦泛恶,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2 遣方用药经验

辨证勿忘先别阴阳,首先从面色、神态、饮食、二便抓住重心。

2.1 注重补气与理气 《脾胃论》言:“气者,精神之根 蒂也”,“宗气”聚胸中助心脉以行营血。心脉的充实和搏动强弱均匀与气密切相关。气机的升降出入异常,运动受阻可表现为“气逆”“气陷”“气脱”“气闭”,病在心可表现“惊”“悸”“闷”“痛”。在治疗上补气的同时更注重理气,用药多配伍理气和行气药,行气的同时也避免甘缓壅滞气机。对气虚、气陷明显的病人另久煎人参取汁与药液相兑,或予升陷汤。补心气常用桂枝、炙甘草、景天三七。

2.2 灵用合方,适时攻补,安和五脏 心悸病程早期病机较单一,久病病机复杂,可涉及多个脏腑,表现为虚实相兼,表里相兼,气血同病。使用合方要点为紧扣病机,体现攻补兼施,寒温并用,整体与局部兼顾。应用合方可有病机相合、病症相合、药力相合之法,以期提高治疗效果。符德玉教授常用的合方有:归脾汤与逍遥方、自创降压方、二仙汤、三仙汤、六味地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二陈汤的合方;逍遥散、小柴胡汤、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与栀子豉汤、黄连温胆汤合方;另外组合加减方剂: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八珍汤、三仁汤。对脾虚泄泻病人,可予理中剂为末外敷于脐中。

2.3 妙用疏肝解郁法 《素问·血气形成志篇》曰:“行乐志苦,病伤于脉。”心主血脉。现代人因工作生活环境,导致长期焦虑紧张,思虑过多,睡眠不足,又缺乏体育活动,久之,气血不顺,病生于心脉。《灵枢·口问篇》云:“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因此,在治疗中采用疏肝之法,使用四逆散、小柴胡等柴胡剂,对年龄较小及就诊时除心悸外无明显不适主诉的病人,可取得良好疗效。

2.4 巧用生铁落 生铁落,具有平肝镇惊、解毒敛疮、补血之效,味辛,性凉,归心、肝经。生铁落饮,最早论述见于《黄帝内经》,只生铁落一味,后世在此方上加减配伍治疗癫狂痫,在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明·王肯堂《证治准绳》、清·程钟龄《医学心伍》中均有描述,以大剂量(80~120 g)煎汤带水,再纳入他药。心藏神,诸惕惊悸皆伤神,神伤脏腑乃应。符德玉教授在治疗心悸心虚胆怯,肝阳上亢证型,特别是兼见失眠多梦噩梦烦扰者,遣方时不忘加生铁落配伍,可起到重镇、清心、安神、涤痰之效,其作用机制包括:金克木之制,具有下气之功。常用剂量15~30 g,久煎,几剂见效。但因其性凉,且为金属,遂不可久服,肝、脾、胃虚寒者忌服。另有现代医家使用生铁落治疗脏燥、小儿疳积、神经衰弱,概其潜阳镇逆开结之功[1]。

2.5 运用综合的调节体质理念 心悸病人病情容易反复,“愈后防复”的治疗理念应贯穿整个疾病的治疗中。人体的体质状态是有差异的,调和体质,将有助于改善预后。通过功法的练习改善体质,不失为好的方法,符德玉教授推荐八段锦和自创恬淡疏肝调息操。恬淡疏肝调息操是由五禽戏中“鹿戏”化载而来,简单易学,适和广大办公人员及老年人操作。其功法动静相兼,神与形合,有助于气血流通,疏肝理气,通过临床观察发现长期操练本类功法操可巩固治疗。

上一篇:中医药通过抗氧化途径防治高血压肾损害的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