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可以提供防治流感的特色方案,这一点已经在2009年甲型H1N1流感大爆发时得到了证实。”6月27日,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召开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候选人答辩评审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黄璐琦谈及流感问题时,对中医药防治流感充满自信。 流行性感冒在世界范围内引起爆发和流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中国中医科学院为提升中医药防治流感的能力,组建多学科协作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以下简称“技术体系”),为流感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技术体系由首席科学家、岗位科学家及平台主任组成。其中,岗位科学家前期已面向全国公开招聘,并通过专家初评。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徐建国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林东昕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黄璐琦院士,中日友好医院晁恩祥国医大师等中西医及疾病预防领域的知名专家参加会议。 王永炎院士指出,中医药可以迅速提供治疗方案,有效应对疫情爆发。他强调,相较于西医需要病毒分析、动物实验、临床实验等复杂程序,中医药在疫情爆发时以症状学搜集,病机分析、临床诊疗后即可确定中医治疗方案,可迅速应用于临床,具有应对及时等优势。 黄璐琦院士对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一是防治体系研究过程,要充分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提升防治水平;二是要加强临床与基础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三是药物研发充分发挥人用历史的经验,在临床充分验证的基础上进行。 徐建国院士指出,我自己也喜欢用中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防治流感技术体系是科学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科研体制改革创新。中国中医科学院大胆尝试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探索集智攻关的流感防控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中医药防治流感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协同攻关科研模式的探索和科研体制改革创新。 晁恩祥国医大师强调,2009年甲流大爆发时,中医药发挥了重要作用并为中医药防治流感模式进行了很好的探索。他指出,2009年,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专家牵头,临床、基础、药学等多领域专家共同研究,开发出的“金花清感方”,在甲流爆发时得到了有效应用,相关临床成果不但开发出新药金花清感颗粒,还得到了国内外专家普遍认可。 参加此次竞聘答辩的有北京中医医院刘清泉,中日友好医院张洪春等临床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秦川等基础医学专家,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董小平等预防医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药学院刘叔文等药学专家共计12位。评审确定的岗位科学家将在首席科学家的领导下,围绕中医药防治流感的需求,建设从疾病研究、中药筛选、中医临床、中药研发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的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在防治流感方面的贡献度。 (新闻宣传中心赵宇平/文 刘智利/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