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中医药大学:答好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之卷
让中医药走向世界,是全体中医人的时代使命。前不久,世界卫生组织(WHO)西太区主任致函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正式确认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任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至此,该校进入WHO传统医学合作中心的第十届任期。
近年来,南京中医药大学以强烈的答卷意识,围绕传承、创新两条主线,努力推动中国传统医药在中国大地扎根、在世界范围传播发展。“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中医药学,传承是‘脚跟’,创新是‘灵魂’。”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程纯说。
守中医之根,以中医思维打造人才培养底色
陈雨萱是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九年制专业学生,入学四年来,她和同学拜访了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跟随国家级、省级名中医临证抄方、前往多伦多大学交流学习……这些“高峰体验”让她感到新奇而有趣,未来五年她还将继续接受高阶的中医理论教育与科研实训。
培养具有中医文化自信、善用中医方法解决临床和科研问题的中医药人才,是传承中医药最根本的任务之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南中医强化中医经典学习,彰显中医原创思维,融汇现代生命科学知识,构建了复合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
其中,陈雨萱接受的九年本博一贯制中医学专业教育,就是该校在全国率先开展的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以中医思维作为中医人才培养的亮丽底色,以现代生命科学知识画笔,南京中医药大学描绘出新时代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高质量画卷。”该校中医学专业负责人方祝元说。
临床诊疗能力的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的关键问题。该校近年来逐步引入“全程导师制”培养模式,教学实践各环节中均设置中医临床辩证思维能力训练模块,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学生的中医思维。
蔡文婷是该校中医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但她每周都会跟随自己的本科生导师抄方学习临证思路。“病人不会按照书本去生病和描述病情,要通过对话引导患者准确描述,四诊合参作为辨证依据,这太考验中医基础了!”
对该校师生而言,传统中医文化的继承多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读经典、跟名师、多临床”成为每一位南中医学子所要经历的“必修课”,丰富的中医经典和文化类课程、中医文化系列讲座、“青囊读书会”等都是给学生们准备的经典大餐。
“理解了中医理论深厚的文化根基,才能在科研中更好地传承精华、融汇新知。”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该校中医学专业硕士王雨轩通过基于计算机模拟的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前线广泛使用的基础方--麻杏石甘汤展开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在一本SCI医学期刊发表,完成了从读经典、用经典,到以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现代科技手段阐释、挖掘经典的进阶之旅。
立创新之魂,在开放协同中强化“答卷意识”
“中医药是大股东,西医药是重要的合伙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胡刚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他近年来力倡构建的富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科学范式里中西医药学的关系。
入围“双一流”建设高校之后,学校明确要建中药学学科群。“我们从中医药学术创新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出发,更加突出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胡刚说。
2018年学校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共建新中药学院,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社会需求协同发力。今年面临新冠疫情,新中药学院院长柳红教授和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中科院武汉病毒所等合作,发现一类结构新颖、高效、安全的靶向SARS-CoV-2病毒候选药物,相关成果4月于Science在线发表,为抗新冠病毒药物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适应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必须向现代科学开放、向国际开放,医教研协同、政产学研协同。”程纯说,新时代,躲进小楼成一统、自我封闭体内循环没有出路。
黄葵胶囊是该校走协同开放之路的典型成果。这味药多年前本是学校附属医院(江苏省中医院)的名医验方之一,近年逐渐从一个“单味药”发展演变为上榜“2019临床价值中成药品牌”年产值超5亿元的现代中药,成为一款拳头产品。“中医科研要让小白鼠点头,更要让老百姓点头!”南中医附属医院副院长陈玉根说。
为支撑学科协同创新,学校还设立了中药学学科群改革特区。“我们要基于学科,重建大学!”胡刚斩钉截铁地说,答好中医药发展之卷,一定要围绕中医药学时代发展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长期以来,中药资源生产与深加工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着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和生态环境压力加剧等突出问题。该校段金廒教授深耕中药产业循环利用、绿色发展之路。经他研发,以中药材菊花为例,原本废弃的菊花茎叶变成了精油、空气清新剂等产品,其残杆经处理还变成含纤维素酶的炭基复合肥产品。“打破认知定势,全方位地进行探索创新,是我们‘变废为宝’的金钥匙。”段金廒说。
上一篇:中医药规范研究学会?,了解一下吧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