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多病千秋诗圣
一、前言
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少陵布衣。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他的诗歌记录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以诗证史,以诗补史①”,因此被称为“诗史”。杜甫一生存诗1455 首,其中包含大量涉及病痛、中医药的诗篇。本文将诗圣杜甫一生分为六个阶段:少年时期、漫游时期、困顿长安、遭乱流离、草堂野老、漂泊湖湘,并从相应阶段分析杜甫的身体情况及病症治疗。
二、少年时期(公元712 年—公元731 年)
杜甫祖籍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后迁至襄阳,又迁到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其远祖是西晋时期著名将军杜预,曾为《左传》作注。公元712 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所以杜甫常说“吾祖诗冠古”“诗是吾家事”。受家庭环境和儒学思想的影响,杜甫7 岁学诗,15 岁就扬名,正如杜甫在《壮游》一诗中回忆自己:“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可见,杜甫小小年纪便开口咏颂凤凰,足见其天赋禀异。
杜甫幼年“少小多病”(《进封西岳赋表》),生活在洛阳姑母家,据闻一多先生②考证,杜甫在六七岁前曾患严重时疫,幸而在慈爱的姑母照料下得以康复且未留下病根。当年迈的他在成都草堂回忆起年少时光,“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百忧集行》)那个健康活泼的杜甫似乎是他一生中最无忧无虑的时光。
三、漫游时期(公元731 年—公元745 年)
青年时期的杜甫身体康健、意气风发,渴望裘马轻狂,纵横南北,从20 岁(公元731 年)开始了他快意的漫游生活。杜甫先南游吴越,历时四年。在公元735 年,他回到洛阳参加科举考试,遗憾落榜,但他并没有在意,又开始北上游历齐赵,历时5 年。这一时期的杜甫,怀抱理想、乐观积极,写下很多与时代气息相吻合的诗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壮游》)登高、放歌、痛饮、骑射,无一不是盛唐时期浪漫情怀的写照。
四、困顿长安(公元746 元—公元755 年)
天宝六年(公元747 年),唐玄宗诏征天下通一艺之长者赴京都就选,杜甫亦前往应试。由于宰相李林甫从中作梗,称“野无遗贤”,应试者全部落选。这件事对杜甫打击很大,“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理想无法实现。自此,诗人开始了他旅居长安的十年生涯。直到公元755 年,他才得到一个掌管名册薄帐的微职——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这年他已44 岁。
这一时期的杜甫,仕途不顺,生活潦倒,身体也日渐衰弱,药与病从此伴随了他的一生。公元751 年秋,杜甫最早在诗中述及自己疾病,“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来,今雨不来。”(《秋述》)长安多雨潮湿,蚊虫肆虐,病中杜甫落魄,无人探望,杜甫本来肺就不好③,此次又感染严重的疟疾④,令杜甫痛苦不已,也留下了缠绕终身的病根。除了肺病和疟疾,公元755 年,杜甫首次在诗中提及自己患了消渴症。“长卿多病久,子夏索居频。”(《上韦左相二十韵》)长卿即司马相如,素有消渴,故长卿病为消渴症。这时的杜甫,仅40 出头,却已白发苍苍,“数茎白发哪抛得”(《乐游园歌》),“白首甘契阔”(《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他已不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而是被病痛折磨的野老。但疾病虽会伤害杜甫的身体,却无法影响他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久病成医的他甚至“买药都市,寄食友朋”,在田野采摘或在门庭阶前种植药物,以最积极的心态对抗疾病。
这一时期杜甫由于自身疾病与贫穷开始接触到底层百姓的生活,开始将笔端述诸天下苍生,用更加朴实的语言述说他的病与痛,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篇,诗歌中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将伴随杜甫一生,也成为了他与唐朝其他诗人不与雷同的典范,从这里开始,杜甫将成为人民的杜甫。
五、遭乱流离(公元756 元—公元759 年)
公元755 年冬,“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杜甫只身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途中被叛军抓获,押回长安。诗人在长安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写下著名的诗篇《春望》。公元757 年唐肃宗任命杜甫为左拾遗,后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在华州任上,杜甫曾回洛阳老家。从洛阳返回华州途中的所见所闻,使他写下了堪称“千秋之泪”的“三吏”与“三别”。他以“诗史”之笔,深刻地揭示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贬官后的经历,使杜甫对于仕途更加绝望,终于走上弃官西行的道路。
上一篇:自古文医不分家浅谈涉医文学的发展
下一篇:没有了